狸美美

出遊高峰將至,有內地大網媒做了高鐵「熊孩子吵鬧引發矛盾」的長篇專題,洋洋灑灑幾萬字,從幾近崩潰的乘客到一臉無辜的家長再到裏外不是人的乘務員,人人都大吐苦水,彷彿這就是一個無解的世紀難題。只是,在參觀這苦海的過程中,小狸心中反覆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香港的小孩,幾乎從不在公共場所哭鬧?

真的,細細一想,小狸來港20年,在公共場所見到哭鬧不止的本地小朋友沒超過3個,且都是襁褓中的嬰幼兒,兩次是在公車上,一次是在商場餐廳外的角落裏。其餘時刻,所有小孩都形態各異,但乖巧一致。但凡身處公共場所,個個都是安靜美好的小天使,從沒見過哭鬧、喊叫、追跑打鬧。

更有趣的是,小狸帶着這個觀察順手搜了小×書,發現真有內地遊客在討論類似的問題,只不過,她的觀點卻是因此吐槽「香港對孩子不友好」,理由是她「出去吃飯,餐廳明明滿了,但是卻非常安靜!」以致她的3個孩子「成了『顯眼包』。」繼而控訴香港對小孩太嚴格——每當孩子因為「忍不住天性」、「狗都嫌的年紀」、「3個孩子在一起當然不可能站着不動」等原因而影響到別人時,都會被旁邊的港人當場制止或嫌棄。

這位寶媽的帖子,看得小狸忍俊不禁。不僅是因為香港用餐環境安靜反而成了罪過,更因為她義正詞嚴的控訴卻無意中解答了香港沒有熊孩子的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沒有熊家長,第二沒有熊環境。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必定至少有一個熊家長。帖文中的媽媽看似在講理,但種種不自覺流露出的藉口,暴露了她其實和高鐵上對熊孩子視而不見的粗糙漢子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他還是個孩子」式的縱容,以及以自我為中心式的從不反思。「根本不管」和「管不住」是一樣的,因為想管一定管得住,不用槓,香港就是鐵證。

那奧妙究竟在哪呢?關鍵在於這個「管」是從何時、何地開始的?小狸剛剛在超市親眼目睹,一個本地小女孩剛要發脾氣哭鬧,年輕的父親馬上輕輕把手指放在唇上比了個「噓」,同時小聲但堅定地說了句「Stop!」小女孩一下子消聲,且並沒有委屈壓抑,而是機靈地環顧了下四周,調皮地吐出舌頭——她明白她犯規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個輕巧的化解背後,正是「香港小孩不哭鬧」的奧義。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必定是深厚且長久的家庭教育——只有在家一遍遍講透道理、一次次定好規則、最終被孩子真心理解認可,才能在外隨時收穫從容、默契和體面。反觀內地很多兩手一攤表示「我管了但他不聽啊」的家長,如果在家裏從不干預,只在到了外面被人投訴了才象徵性地訓斥兩句,那孩子又怎麼會聽呢?孩子是要在家裏提前教的,而不是在現場臨時教。

至於熊環境和奧義中的其他環節,留待下回分解。